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真正大发回血最厉害的导师qq > 新闻动态 > 写在《入画》出版时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23:15 点击次数:73
图片
壹《入画:中国画一千年》上架了。从顺序上来说,这是我的第四本书,而从内容上来说,这是继第一本《文人画事》之后,经过两本与画无关的书,再转回到画上来。《入画》收录了我在2018年至2022年之间的一些读画随笔(2022年以后的收在另一本读画书籍里),总共22篇,这里面,写得最晚的是恽寿平,写得最早的是《韩熙载夜宴图》。有些事情,现在回想起来有点意思。《韩熙载夜宴图》写于2018年,事实上,就是因为《韩熙载夜宴图》,才引起了浙美编辑老师的关注,继而有了我的第一本书《文人画事》,它本来应该收录在《文人画事》里,但因为与其它篇章不合,我们商量以后把它取掉了。之后,我的第二本书是诗词极简史《风雅三千年》,第三本书是生活美学散文《江南岁时笺》,直到第四本书,它才又被收录进来。图片
这样算起来,我开始一张一张地解读画,是从2018年开始的。之前的《文人画事》并非“读画”为主,而是“读人”为主。“读人”是贯穿人的一生,而“读画”,读的不仅仅是画面上呈现的内容。比如写《韩熙载夜宴图》,是我偶然读到他的一首诗:仆本江北人,今作江南客。再去江北游,举目无相识。金风吹我寒,秋月为谁白。不如归去来,江南有人忆。我以前不知道韩熙载写过这样的诗,此诗本也无名,但是读到了,便觉得满怀的惆怅。写这样诗的人,一定是有故事的,这不会是一个沉迷于酒色的人能写出来的。后来翻阅《南唐书》,里面说,这首诗写在韩熙载出使中原的驿馆墙上——短短40字,简直写尽了他的一生、他的抱负、他对中原和南唐的感情,再去重看《韩熙载夜宴图》里韩熙载清醒复杂的眼神,真有百味杂陈之感。《入画》也不全是在一张画上挖掘。里面写得最晚的恽寿平,并没有抽取他的某一张画来写。我很喜欢恽寿平,一直想写一写他,但恽寿平那样激荡剧烈的人生,一张画是难以容纳的。恽寿平本来也该在第一本书里出现,只是当时《文人画事》的出版流程走得比较快,未来得及补稿,于是,恽寿平也走进了这第四本书里。所以多奇妙啊,《入画》里最早写的,和最晚写的,原本都应该在之前的《文人画事》里出现,但既然他们都延迟出现在了《入画》里,我想,他们也是有自己的因缘吧。和《风雅三千年》一样,《入画》也是化工出版社“悦读名品”出品。屈指算来,写《韩熙载夜宴图》距今七年,也是在那一年,化工出版社的老师找到我,签下《风雅三千年》。回望来程,我对化工深怀感激——他们对我真的足够宽容与信任。贰“读画”虽从2018年开始,但实际上,《韩熙载夜宴图》之后,我的读画随笔并不多,真正写得多,是从2020年开始的。从那时候到现在,我一直维持着读画的兴趣和频率。为何读画?早先,只是源于朴素的好奇。中国画和西方画不太一样,西画,我们很多时候会直接被它丰富的外在感染,直接接收到它强烈的情感,而中国的画家们太含蓄了,很多的画,晦涩又内敛,是需要细细去“读”的,尤因为古今“语境”的不同,更增加了这个难度。有些让我感兴趣的画,我常常看很久,我在想,那个人画的时候在想什么,他要表达什么?他为什么这么画?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,推动着我去找答案。象探案一样,一点一点,去挖掘,去解密,慢慢发现,那些我们熟悉的古画里其实有许多彩蛋,秘密地藏在一处又一处,只是被草木掩盖,被楼阁遮挡,倘使我们以心神入画,竭尽所能地进到画中,或者一一找到其中的藏宝,或者和画中人共同回溯画外往事,或者与他们一起看一枝花、一起寻山踏水,或者推敲出画家的心境和用意,这个过程,穿插着拍案惊奇、苦思冥想、恍然大悟,其实非常有趣。图片
比如《虢国夫人春游图》里,马鞍的花纹中早已宣示着骑者的身份;比如沈周的《盆菊幽赏图》,细读了画上沈周的题诗,才会发现这是一场虚构的雅集;比如马远的《月下把杯图》,或许初看的时候并没有感觉,需要在别处偶然看过一段相关的历史钩沉后回头来看,才猛然理解它的深沉……《入画》的22篇,便是这样“进到画中”一一读来。书的副标题是“中国画一千年”,并非说这是一本中国画通史,只是里面收录的读画心得从魏晋南北朝跨越到清代,略微也呈现出纵向的脉络,毕竟中国画从人物往山水花鸟、从写实到写意写心的生长状态摆在那里,每个时代选取的是不是代表作,都难以摆脱时代的痕迹。顺着这个脉络进到每个时代的画里,画中有不同的藏宝,画外有不同的心事,时代殊异,收获的感动也不同。叁伴随着读画的收获,我也有额外的收获。2020年开始持续至今的读画至少催生了七十多篇读画随笔、二百多篇读画短札、一百多小时的深度解读,也同时收获了另一个额外的成果,那就是宋元明清临古系列。临古非从彼时起,早在写《文人画事》的时候我就断续临过吴四家,但在写读画随笔的过程中,我隐约觉得光是看书籍、找资料、写文章是不够的,欲“入画”理解古人,我想要对前人的笔法有一个系统性的深度了解。但我虽然学过西画,却没有画过山水,也并非美术学院科班出身,系统性的深度了解,谈何容易……也是因缘际会,2021年,以前从不开课的泊云师开始系统教授中国传统山水画,他打算用两年时间教学生深入、系统地临摹古人画作,从宋元一直到明清,在这个过程里切身体会中国山水画的传承脉络和审美体系,他自己当时也象很多明清前辈做的那样,在创作一套总结性的仿古系列,大约有四十多幅,囊括山水史上几乎所有的名家。泊云师就是我在《入画》序言里提到的那位年岁稍长、笔下功夫极好的友人——天才的禀赋,十年如一日的勤谨,不事交游的淡泊,正直独立的为人,造就了这样一位绝似元明前辈的自由画师。与泊云师相识十七年,多次“亲见公挥毫”,常让我感叹少有人在传统山水上的造诣和理解能超过泊云师。于是2021年起的三四年(因为这几年适逢众所周知不便外出的时期,上课时有中断,两年课程遂延至三年多),在泊云师的严苛标准下,开始了临古系列的学习,从巨然和李成开始,一路把北宋、南宋、元、明、清重要的画家和作品,按原大尺寸临了一遍。泊云师对我们的要求是:一笔一笔去临,要和李成、郭熙、范宽……乍看起来一模一样,这才是及格线,所以,我们几乎没有一个人能拿到及格分……图片
大概有三年多的时间,我一边读画、看资料、写文章,一边临摹李成、郭熙、范宽、倪瓒、吴镇、黄公望、王蒙、沈周、文徵明、唐寅、仇英……心里对山水画的传承脉络慢慢有了底气,《雪景寒林》、《天池石壁》、《盆菊幽赏》这几篇都是在临摹中或者临摹后写的,你要说是不是这几篇会写得特别深刻,那倒也没有——读画本也不必把重点放在技法上,没有那些日日夜夜的临摹,也并不妨碍我写读画随笔,只是我自己读画时有了更多的感知和感触,不会人云亦云,也不会在浩瀚的解读资料中陷入迷惑。肆这几年我对读画十分痴迷,几乎每天都在看画,也常常跟身边很多人说,读画是多么有趣的事——读到好画或者读到好的画评,真有“烟霞供养”之感,我自己是不自觉的,只当是日常,直到偶然检点,方才惊觉,原来深深浅浅,已经读了那么些画——除了早先的好奇心,是什么一直维持着我读画的兴趣和频率?我觉得,是“闲心”。闲心并非等同于闲着。很多人眼里,我是悠闲自在的。但前三四年的时间,约稿特别集中,临古作业还得按时交上,除了这些我还有日常的工作,所以常常临摹或写作到半夜,也因此不得不歉意地推掉了好几部书稿。你可能会说一个人这么忙,会有闲心么?我觉得有的——我不但忙碌,还偶有内耗,也时有焦虑,但我会自己疗愈,那,疗愈的药是什么?就是闲心。闲心也并非一定需要走很远的路去看天边的风景,或者抛开一切去短暂地购买闲暇,如果问我,我的回答是:做自己喜欢的事情。这些年,我看书,写作,弹琴,读画,临古,还养了一阳台的花花草草。这些都是我喜欢做的事情。图片
不知不觉把迷你阳台养成了冷色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,关注自己喜欢的事情,自然会眼不见为净地远离一些让自己懊恼的事,会在忙碌、内耗、焦虑的时候,适时地把自己拔出来,不至于深陷无底洞。惟有热爱,能抵挡世间的“不如意事常八九”。我想,我看过的那些画,它们的作者,多少也曾籍此抵挡世间的诸多不如意。希望每个人都开心。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事。喜欢的事,当然不必一定是“读画”。但若你也喜欢“读画”,那就太好了。一起《入画》,如何?图片
和《风雅三千年》一样,《入画》也是化工出版社“悦读名品”出品,这本书专门做了一个特装,侧面看非常漂亮(有的书有侧面彩印,有的没有)。封面为了和《风雅三千年》的风格保持一致(今年出了套装版),沿用了相似的设计元素,我觉得很好看。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下一篇:没有了
Powered by 真正大发回血最厉害的导师qq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